江苏网信网 > 地方E声音 > 南通 > 正文
数字大田“无人”种 智能大棚“掌上”管
2024-07-23 09:40:00  来源:南通日报

盛夏时节,通州区金沙街道万亩示范方智慧农场,千里碧绿水稻旺盛生长;不远处的城东村,“番茄小镇”智能大棚内硕果挂满枝头……

近年来,通州区聚焦农业强国建设,深入实施农业技改,不断提高农场管理及作物种植的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现代化新实践。

耕种管收实现“无人化”

7月下旬,万亩示范方内,水稻生长进入了分蘖晚期。微风轻拂,卷起层层稻浪,传递着夏日生机。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省“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需要,通州区在金沙街道万亩良田地块总投资475万元建设智慧农场,今年6月开始试运行。在完成上一茬小麦收割后,如今在全程机械化种植的6166.31亩中试点500亩进行全流程无人化田间管理。

“万亩示范方采用稻麦轮作和稻油轮作两种种植方式,夏季主要种植水稻。前段时间是水稻集中施肥施药的时期,智慧农场用上了植保无人机。”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驻金沙基地主任黄建介绍,一架无人机一次性可以携带50升农药或60公斤肥料,一天作业面积在600亩到800亩。3台无人机就能够实现6000多亩田地所有作业要求。

“嗡嗡嗡……”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稻田阡陌间,一架无人机从平地腾空而起,开始沿着设定好的路径均匀喷洒肥料。“对于部分不规则的田块,如果使用日常的大型自走式植保机械,可能会出现重复、遗漏,但是无人机能够根据田块的不同形状生成相应的作业飞行轨迹,从而很好地规避这种情况,同时也降低了作业人员暴露于农药中的风险。”黄建说。

除了施药施肥,“无人化”还体现在农业实践的方方面面。智慧农场拥有无人机、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在内的22台(套)全流程智能机具、全套物联网传感设备和高清监控设备,通过系统平台建设,能够实现智能化升级、信息化集成、数字化管理,“耕种管收”全程托管,全年只需10名管护人员。黄建举例,今年5月底6月初,在2台无人作业收割机和13台联合收割机的加持下,5300亩麦田的收割作业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

智能大棚助村企致富

走进金沙街道城东村“番茄小镇”的智能连栋大棚,红色、橙色、绿色的番茄果实已经挂满了枝头。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箱箱番茄进行枝叶修剪、分拣分装。

借助乡村振兴先进村、示范村和示范片建设的契机,2023年5月,金沙街道城东村依托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投资560多万元在万亩示范方地块打造了一处智能化农业产业基地。农业基地采取村企合作的方式运营,通过后期招商引资,引进了南通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与传统农业基地不同,这里兴建的智能连栋大棚处处体现“黑科技”。“大棚的建造结合了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其中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系统,并定制了专供大棚种植的各种小型自动化农机。”城东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林炎介绍。

“通过物联网,我们在电子设备上几乎可以实现对大棚的所有操作,极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南通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喜在手机上打开了智能设施控制平台App,随着手指轻轻点按,智能大棚上方的遮阳帘自动打开又自动闭合。“之前梅雨季,每天需要根据天气变化不停调节通风系统,这样即使晚上在家也能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番茄小镇”其中一个大棚内不见土壤,番茄植株根部都被白色包装包裹着。“这是我们采用的无土栽培技术,以椰糠为基质、水肥一体化作补充营养,优势在于无污染、无病虫害,并且可反复使用。”何喜介绍,大棚内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系统能够实现作物的精确灌水施肥,只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灌溉施肥参数,就能精准配比水溶性肥料,实时监测pH值与EC值,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营养,省时省工、节水节肥的同时,也能保证作物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

“基地共种植了樱桃番茄、普罗旺斯等7个国内外品种,种植面积85亩,平均每亩大约可收获4000公斤番茄,一天出货量在7吨左右。”何喜透露,企业在番茄销售方面已经和上海某大型商超形成长期合作,年效益可观。

与此同时,城东村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番茄种植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农业种植等产业发展,致富创收。据了解,“番茄小镇”项目预计为村集体每年增加30万元左右的收入。

智慧农业成未来趋势

“通过大数据平台,我们在实时监测田间作物生长情况的同时,还可以对机械进行点火作业,并即时调控行进速度、轨迹等,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在离稻田不远处的智慧农场控制中心里,黄建通过电脑控制端实现了对数字农田的远程管理。大屏幕上,气象数据、虫情测报、土壤墒情等一目了然。

“今年水稻长势良好,现在水稻分蘖已达到一定数量,进入了脱水晾田阶段。”黄建表示,棵棵稻苗茁壮成长离不开这一“智慧大脑”。

“实现耕种管收智慧管控,需要实时信号传输技术、机械方面软硬件的配套以及一个控制平台三个方面的支持,整体的建设成本仍然较高。但可以肯定的是,智慧农业已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州区乡村振兴局专职副局长喻晓康表示,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既可以弥补农业技能人才短缺,也为高技能、多技能人才带来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通州区着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先进科技,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施策和信息化服务,为该区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注入新动力,乡村振兴的现代化美景悄然成形。

目前,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区级层面的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并已联网试运行。自2019年以来,通州区每年拿出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补贴智能农机推广和智能绿色技术应用,并建成市级及以上无人化农场11个,是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本报记者 范译 本报通讯员 李强

编辑:夏禹玮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