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信息化 > 网络强省 > 正文
打造中国“碳谷”,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牛”在哪里?
2021-04-27 17:17:00  来源:交汇点

从折叠屏手机的频频问世,到触摸即可发光的“电子皮肤”,从路易威登早春时装秀上全球首款柔性屏手袋公开实现科技与时尚的跨界,到RoMeeting智能会议系统惊艳的技术应用……柔性电子技术——这场全新的电子技术革命,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迅猛发展。从冷科学走向热领域,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给产业结构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正值柔性电子技术引领智能领域新革命、大有可为之际,不久前,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致力于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验室带头人、我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黄维院士预测:“柔性电子基于碳基材料的发挥可以为中国实现碳中和作出积极主动的贡献。” 究竟,这个实验室“牛”在哪里?

奋楫搏浪,“宝藏团队”拓荒基础研究

作为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柔性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黄维开展“有机电子”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从1993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2006年,黄维调任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创建了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当时,有机电子学科建设所依托的化学和材料等基础学科在南邮还相当薄弱。缺乏专业的实验楼,缺乏专业团队,缺乏专业大型精密设备,但是气馁、退缩从未出现在黄维的字典里。秉承着信息报国的初心与使命,团队成员咬紧牙、攥足劲,共克难关,潜心科研。

搬运、吊装、调试,每个环节,团队都亲力亲为,2007年8月,超净实验室终于建成,同年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2010年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落成,打造中国“碳谷”的蓝图徐徐展开。

近年来,这个堪称科研界“宝藏团队”的实验室不断展现颠覆性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27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

深耕有机电子领域10余年,实验室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人生底色。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黄维院士如是说。

“创新梦”永伴“赤子心”

坚持原始创新,就是要坚守初心、潜心钻研。这是该团队多年来保持长远发展的核心与动力。

“创新梦”永伴“赤子心”。2008年9月,赵强教授从日本回国后加入实验室。“当时,从创建平台到建设学科再到项目申请,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给我更多的是收获,实验室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每年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这让我从一开始就能够安心地做研究。”十余年来,赵强教授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聚焦“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有效调控和利用”研究,成为学校自主培养的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实验室执行副主任赖文勇教授说:“自2019年学校实行人才特区政策以来,实验室共引进10位高层次人才,为实验室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心剂’。”

如今,实验室拥有百余名研究人员,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国家级领军人才、一批海外留学归国博士等中青年为骨干、优秀青年博士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验室以“SCIENCE”(科学质疑、好奇心、天道酬勤、守望良知、追求创新、自信力、奉献热忱)为核心文化,孕育了众多将帅人才。

从事核心技术研究,既要有好的带头人,更要有好的团队。实验室重视“传帮带”,提倡“学赶超”,让年轻人在团队里尽快成长。2018年加入团队的谢燕楠博士表示:“我们团队会给年轻人压担子,无论是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还是科研奖励和人才荣誉等都向年轻人倾斜,给年轻人增加压力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优厚的科研条件。实验室为年轻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个性化指导,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年轻老师的研究工作把脉,引导我们朝着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前沿领域勇攀高峰。”

政产学研融合联动,打造中国“碳谷”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实验室以“科研顶天、服务立地”的科技创新模式和社会服务体系,政产学研联动,联合攻关OLED产业化瓶颈,加速产业发展。目前,实验室协助京东方建成了柔性AMOLED生产线和8.5代印刷OLED生产线,建立了南京浦口先进材料研究院,与激智科技和龙腾光电等企业组建了产业联盟,推进OLED关键材料和装备制造的联合研发与市场拓展,孵化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掌握了其中量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实现高纯度OLED材料量产,已向相关显示面板企业供货,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赖文勇教授表示:“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系列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的研究要‘顶天立地’,既立足于基础研究,争取更多原创性突破,也要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省部共建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补齐产业技术研究的短板,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研成果到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区域经济建设,为国家和江苏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近年来,为帮助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技术转化落地落实,学校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依托电子信息学科群,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一市一院”“一技一企”两大协同创新战略,构建了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三链融合”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0年前开始建设的‘硅谷’巩固了美国的强国地位,未来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中国‘碳谷’引领科学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黄维院士展望,实验室将立足江苏,瞄准国际前沿,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研发平台,为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为打造中国“碳谷”贡献南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赵雨晨

编辑:贾晓君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