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传播前沿 > 紫金e评 > 正文
“百本变七本”的启示
2021-02-01 09:5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材料:1940年6月,朱德在谈到教材稀缺问题时说:“最近延安给山东送去一二百本联共党史,但是他们只收到了七本。为什么呢?半途上你一本我一本地被抢光了。”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他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好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会后,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一系列指示决定,并把每年的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日定为“干部学习节”。

送出去一二百本,到达的只有七本,学习材料成为“香饽饽”,是当时干部学习热情高涨的见证。对学习发自内心的热爱、投入和重视,这种“纯粹”令人向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张历史照片:行军路上,每个战士都背着一块黑板,一边走路一边学习。“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四个上”是当时学习热潮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百本变七本”的故事给人启示。不管是个体,还是组织,在学习上朝气蓬勃、热情高涨,就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在学习上萎靡不振、踟蹰不前,就会日薄西山、老气横秋。伟大的时代往往孕育伴生着伟大的学习运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初期等时期,我们党都兴起了一轮轮声势浩大的学习热潮。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的伟大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更多。缺乏学习意识,不重视加强学习,就可能被甩出“时代的列车”,走向衰落和腐朽。

人们时常会发这样一些议论: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一旦引导不好往往容易不爱学习、不思进取,而家境贫寒饱经忧患的贫民子弟却反而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确实,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忧患意识往往能激发学习的强大动力。外部环境越是严峻、生存发展的挑战越大、忧患意识越强,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迎接挑战的愿望就越强。延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我们党面临严峻考验,全体党员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着加强学习的强烈自觉。现在,党员干部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一些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却未能同步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忧患意识不足、学习的内生动力不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党情、国情、世情教育,让党员干部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学习动能。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发表讲话指出,我们手中紧握的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棒”,一定要把这一棒跑好、跑出节奏、跑出加速度。对江苏党员干部来说,面向未来,如何把握变局中的变与不变,看清时与势的必然逻辑,发现前所未有的挑战背后机遇依然无所不在?如何判断时机、判断方向、判断路径,在新征程中作正确的决断、办正确的事情?如何在没有先例的领域率先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做得更快更好,在解决现代化共性问题上积累实践经验?回答好这些问题,恐怕都要从“百本变七本”的故事中找答案,从加强学习、提升本领中找出路。(刘庆传)

作者:刘庆传   编辑:贾晓君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