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长三角网信 > 安徽网信 > 正文
安徽:下好先手棋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0-07-07 16:37:00  来源:安徽网信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重要论述,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的谆谆教导,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思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力破难攻坚,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架好“四梁八柱”,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

一是创建国家实验室。聚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出台推进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能三大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取得决定性进展。二是布局科学“大装置”。全面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3个大装置性能,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目前,全国已建成2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安徽建有6个,居全国第一。三是建设五大研究院。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支柱”,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能源科技、大健康、环境科学等研究院,构建安徽创新平台矩阵,提升科技强皖新能级。计划年内建成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实验室,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

二、集聚攻“尖”力量,厚植数字江淮新优势

一是融入区域创新大格局。厚植原始创新优势,携手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推进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去年以来,嫦娥四号成功登月、“墨子号”刷新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等一批安徽原创性、首创性科技成果和产品获得重大突破,凸显科技“皖军”硬核实力。二是找准高精尖“攻尖”方式。厚植技术创新优势,出台《“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推进网络强省建设,明确“专项+工程”攻坚模式,构建“自主+协同”攻坚体系,采取“揭榜挂帅”,实施500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力破壁攻“尖”。合肥长鑫自主研发DRAM正式投片,实现中国企业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厚植制度创新优势,落实《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提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效能,增强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杠杆作用,打通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建好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建强安徽创新馆等一批转化平台,做优“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化“六位一体”深度融合机制,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

三、激活“三大效应”,打造产业发展增长极

一是原始创新发力释放“倍增效应”。发挥原始创新厚发优势,实施科技创新“尖”20升级版,主攻“卡脖子”,打造“转化链”;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用好安徽创新馆,办好“抓创新、抗疫情、促发展”科技成果展示发布暨项目转化交易会,加快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进度。近年来,围绕壮大“中国声谷”,创建“中国安全谷”,打造中国IC之都、东方硅谷,不断擦亮安徽“金字招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二是新基建助力释放“乘数效应”。出台《安徽省5G发展规划纲要》《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下达《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实施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健全“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为新基建按下“加速键”。全省2020年新基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安排项目346个,年度计划投资876.39亿元;计划开工项目155个,全年计划竣工项目75个。三是协同创新聚力释放“集聚效应”。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安徽行动,构建“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2020年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增至26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全国知名企业纷纷来皖助力“数字江淮”建设。

编辑:韩震霞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