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地方E声音 > 苏州 > 正文
苏州:老旧菜场变身“网红市集” 提档升级体味城市烟火气
2020-12-08 16:38:00  来源:苏州日报

通过提档升级,老旧菜场变成了网红市集;在刷新颜值的同时,它们并没有变得“高冷”——

逛逛菜场 体味城市烟火气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离我们越来越远,阡陌交通之间的炊烟袅袅更是难见。于是,菜场便成了都市里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老苏州们愿意走进鱼市,挑选活蹦鲜跳的鱼虾;高兴多坐两站公交,打听霜打青菜的价格;甚至临走时,相识数十年的摊主赠送的一把带着泥土的小葱亦会让这笔交易显得暖味十足。

近两年,苏州各市、区都在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从邻里中心到网红集市,从智慧农改超到便捷生鲜坊。菜市场纷纷“大变身”,它们将如何承载市井生活,又以何种方式留住这一缕烟火气呢?苏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创新理念

提升菜场“颜值”

近日,住在姑苏区彩香新村的居民都在担心一件事,“彩香一村菜场要关了?”好在,菜场方给出了明确答案:不搬,菜场将进行升级改造,附近已建好了临时过渡菜场。

这对于附近居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几十年了,我一直在这个菜场买菜;女儿小时候,我骑自行车带着她一起买菜;现在,外孙女都有了,我也带她来,她最喜欢吃这里的茨菰片。”住在彩香新村的居民陈翠芬告诉记者,彩香一村菜场开了30多年了,附近的居民早已习惯了在这里买菜,“之前传言说要关门,我们急死了。尽管现在手机买菜也便当,但是终归没有自己挑挑拣拣来得踏实。”

记者获悉,彩香一村菜场进行“换代升级”,相关部门将利用两年时间,建成地面三层、地下两层,总计7000平方米的高档市集。

目前,“双塔市集”、横街“水八仙”、西环菜场的“唐寅文化”、里河菜场的“老行当”等一批“网红”已经成为姑苏区农贸市场改造高颜值、高品质的代言词;同时,里河、朝阳、黄鹂坊等市场也完成了智慧支付、食品安全、食品溯源、智慧管理等智能化升级,城市“菜篮子”监管也迈入了智能时代。

截至今年10月底,新一轮提质改造已基本实现改造市场信息化系统全覆盖和智慧农贸系统再升级既定目标;已有双塔、黄鹂坊、三元二村、马医科、新民桥及凤凰、香花桥、新苏、三元三村等9个改造项目安装空调;黄鹂坊、新民桥、双塔、有机源、江宙路等5个项目完成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终端设施建设;各改造项目基本完成烟头采集器布设,6个市场完成消费扶贫专柜布点,西环项目完成“菜篮子新文化云阵地”试点建设,购物环境明显改善。

姑苏区经科局负责人表示,“干净、整洁、安全、有序”是农贸市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市集化、文创化、生态化、网红化、智慧化”的“五化”姑苏专属市场,“让市场干净整洁,全面提升姑苏区菜场‘颜值’是我们的目标。”

网购难替代

菜场还有社交属性

邹惠琴今年70岁,她几乎每天都会在黄鹂坊菜场买菜。在她看来,只有自己挑选的菜,才是最好的。在一家蔬菜摊点,她仔细地询问小青菜的产地,还用带着自嘲的口吻与记者笑谈道:“苏州人都是吃客啊,大棚青菜都吃得出的,甚至对产地都有要求。譬如这个上海青,只有近郊的才好吃,山东青菜的口感就差点意思了。”

上半年,邹惠琴也学会了用手机买菜,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各类蔬果禽蛋肉就能送上门。然而,渐渐地邹惠琴又果断放弃了手机买菜。她一边挑着上海青,一边对记者说:“(电商)送来的青菜,隔了层保鲜膜,颜色再鲜嫩,我总觉得没有手摸着的带着露水的菜来得新鲜。”

“菜场的核心功能是提供物美价廉的蔬菜禽蛋肉制品,但是其还有一项隐藏属性——社交属性。”黄鹂坊菜场管理者葛绍鲲告诉记者,老菜场摊贩经营数十年,与前来买菜的居民既是生意关系,更是邻居,甚至朋友关系。

黄鹂坊菜场于去年完成了升级改造,在葛绍鲲看来,菜场既是生意,更是民生,同时也是“邻里关系”。他解释说:“姑苏区的菜场大多都是中小型菜场,辐射半径不超过3公里,大多都是街里街坊,菜场改造,可不能把‘人情’味改没了。”

改造后的黄鹂坊菜场,还增设了一条24小时营业的集市街,拥有早餐摊、点心铺、便民店,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块购物和社交区域。作为菜场管理方,葛绍鲲每天都会在这里进行多次巡查,“说是‘巡查’,其实就是和在小巷子里的‘遛弯’差不多,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菜场更是直接体现。”

每经过一个摊点,葛绍鲲就会和摊主聊几句,问问生意、说说天气,甚至还会聊聊孩子的作业,临走的时候他才会关照一声保洁之类。葛绍鲲告诉记者,他这里有几十个经营户,基本都是“夫妻老婆店”,也就是几十个家庭,在经营几十年后,与周围的居民基本已经非常熟识。“这里的老年人与其说是买菜,不如说是‘串门’。”葛绍鲲说。

在黄鹂坊菜场的一家肉铺,老板正在剁大扇骨,老板娘则张罗着生意,她劝着一位阿婆:“你和老王牙齿都不好,这块脆骨多,你买了不划算。33块一斤,要‘扔’掉一半了。”她一边说,一边从另一块肋排上斩下一小块,嘱咐道:“这块肉好,天冷了,放两块萝卜煮煮,正好。”

做完这笔生意,老板娘告诉记者,她家做的生意基本都是老主顾,谁家有孩子,喜欢吃排骨;哪家老人身体不好,要买骨头炖汤补补;哪家女主人精明,她都是非常清楚,“有时候称好了肉,给他们饶一块,再送一把葱,这都不是什么事。”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姑苏区在菜场的改造中,除了环境的不断提升,原有的“人情味”也被保留。姑苏区经科局负责人表示,陈翠芬惦记的彩香一村菜场正在改造,改造完成后,深受居民们喜欢的“彩香茨菰片”、萝卜丝饼摊等也都将保留;而在永林新村,老旧的新苏菜场也刚刚完成了“农改超”,变身为城市美家超市,考虑到前来购买生鲜的大多数是老年居民,超市将为老人提供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

留住传统符号

让菜场回归生活本质

菜市场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最有人间烟火气。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菜场也渐渐改掉“脏乱差”的老形象,改造后的菜场在其“颜值”、功能、定位、管理水平都实现了提档升级。

“相比其他购物,买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购过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买菜就像他们到公园散步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苏州大学社会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宋言奇说,老城区的菜场改造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其他区域菜场应该有所区别,“如果全部按照标准化进行改造,那么菜场也会变得缺乏人情味。”

模块化也是葛绍鲲在极力避免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菜场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个摊位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超市的标准化促销和集中收银完全不一样,菜场的每一个摊子都有自己的经营之道,“有人多送一点菜,有人抹零特别主动,有的老板特别会攀谈……因此居民们来买菜也是非常惬意,甚至享受讨价还价带来的快感。”

对此,宋言奇认为,菜场是城市中蕴藏着的乡愁乡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因此菜场这种公共空间的改造应该实现多维空间的充分利用。他说,菜场的改造应该是多元的,新潮的高科技手段应该是服务所有人群的,而且与“人情味”并不矛盾,“未来菜场的功能定位,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满足年轻人对新事物、快捷生活的需求;支持老年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等,这些都是菜市场的价值体现。”

同时,宋言奇表示苏州之所以是苏州,就是带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符号。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造建议:“如果所有的菜场都改成标准化的超市,那么苏州、上海、南京、重庆这些城市的区别该如何体现呢?”

宋言奇认为,菜场姓“菜”,本质就是生活,是一个城市的服务、民生、情节、归属感的维系,而正是在这种归属感中才延伸出了烟火气,“政府的改造是消除之前的缺失,譬如把卫生做得更好、服务做得更完善、产品做得更可靠。与此同时,一定要留住城市的传统符号,留住城市原有的味道。既是菜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城市也将会变得有滋有味。”

+点料

菜场华丽转身

规划新建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整治规范一批、业态提升一批、关停转向一批

去年以来,姑苏区全面实施农贸市场“五个一批”系统工程

为市场注入文化的灵魂、旅游的要素、休闲的元素、科技的资源

留住都市乡愁

居民

“几十年了,我一直在这个菜场买菜;女儿小时候,我骑自行车带着她一起买菜;

现在,外孙女都有了,我也带她来”

管理者

“老菜场摊贩经营数十年,与买菜的居民既是生意关系,更是邻居甚至朋友关系;

菜场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个摊位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超市的标准化促销和集中收银完全不一样”

专家

“菜场是城市中蕴藏着的乡愁乡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

一定要留住城市的传统符号,留住城市原有的味道,既是菜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城市也将会变得有滋有味”

(苏报记者 李渊 摄影 杭兴微 李渊)

编辑:徒滢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