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要闻 > 正文
共襄春熙,中国年里新科技
2021-02-18 13:46:00  来源:新华日报

本版撰文 蔡姝雯 张宣 杨频萍 沈峥嵘

编者按 牛年上班第一天,本报《科技周刊》给读者拜年,一起为开工助力!这个春节,科技如影随形,臻醇情感,使得现实中即便无法“家人围坐”也一样“灯火可亲”。让我们一起回顾年味里的科技感,也让我们期许新的一年里,科技带给人类更多的至善至美。

“云拜年”“云游览”

文博科技庆新春

“用心愿点亮莫高窟,迎新纳福”“你即将看到千年首次开放的莫高窟夜景”。大年初一,正在刷手机拜年的南京市民周晓晴,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微信小程序拜年链接,点击“点亮莫高窟”入口,伴随着古朴辉煌的音乐,星空下的莫高窟全景图在手机屏幕上铺陈开来——莫高窟222个洞窟“星星点灯”,崖体上空的“银河”与洞窟光亮交相辉映。“好壮观!”周晓晴一边感叹一边根据指引点亮第107窟,并选择心愿“庆春熙,家宅和顺”生成自己的专属“福卡”。“福卡很有讲究,图片是对应心愿的莫高窟61窟中的五代农作图。”

“千年前,人们点亮莫高窟,迎接新春;今天,一起云点亮莫高窟,祝福家国。”周晓晴说,这种云端的拜年和祈福方式令人眼前一亮。将链接转发给更多朋友后,她继续探索起“云游敦煌”小程序,发现除了“点亮莫高窟”外,还有“新春画语”“数字敦煌”“云游敦煌动画剧”等多种数字互动或沉浸式体验。“前几年我曾去过一次敦煌,通过预约排队只参观到7个洞窟,但是‘数字敦煌’已经开放30个洞窟,每一个点开都是高清全景体验,光线足够看清每一个细节,360度无死角畅游!”周晓晴有点惋惜自己没有VR眼镜,“我看到‘数字敦煌’有连接VR设备的入口,相信VR沉浸式体验会更让人身临其境。”

千年壁画“动起来”,《谁才是乐队C位》《神鹿与告密者》《太子出海寻珠记》……云游敦煌动画剧也是科技感十足,出道即爆红的大唐乐队,乐伎衣袂翩跹,指尖轻拨琵琶、阮咸、箜篌、横笛……欣赏动画之后,周晓晴还拉着儿子一起挑选动画剧为壁画故事配音,“不体验不知道,现在文博类的‘云游览’已经做得这么好了,真是科技改变生活!”

据了解,此次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化“拜年”——“点亮莫高窟”,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在网络空间首次复原了莫高窟燃灯民俗。呈现出的莫高窟数字全景崖体以真实崖体为参照,222个洞窟的位置均与实景崖体一一对应,崖体下方是被称为莫高窟“最美塑像窟”的唐代第45窟VR实景。同时,“点亮莫高窟”数字创意中的光线根据真实时间同步呈现,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会变换不同的光线面貌。此外,通过AI技术学习莫高窟壁画中的色卡和纹路,“新年福卡”呈现的都是个性化底纹,区块链技术则为每张福卡提供唯一哈希值,实现数字产权保护的“永久存证”,每位观众的“点亮”动作都会被永久记载在互联网上。

新兴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阻隔,让“就地过年”的人们乘着科技的翅膀去往更“远”的地方。“这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分别馆藏的《康熙南巡图》三、四卷首次数字化‘合体’,动动手指就可以在手机上沉浸式探索30米长卷。”文博爱好者刘忻向记者推荐了“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推出的“瑰宝云拜年”,“不出国就能欣赏全球多个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珍品文物,拿《康熙南巡图》来说,首先大量描绘了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在当时的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其次每游览到一个‘应景’的画面时,还能生成拜年海报,比如打扫庭院的画面是‘横扫霉运,大吉大利’,牛耕田的画面是‘牛年转牛运’,‘云拜年’+‘云游览’,这种拜年方式别具一格!”

“数字技术,AR、VR、3D渲染技术等,已经广泛运用在许多文博科技类的数字场馆或虚拟场馆中。”南京锐驰鼎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尚好利告诉记者,“云游览”已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比如他们参与搭建的“江苏网上科普馆”,在春节期间游客如织,“一方面是疫情防控的原因大家选择了虚拟场馆,一方面是在实体场馆中参观有时候会有走马观花的感觉,缺少全局的观感,而通过网上展厅或者是虚拟展厅的方式,反而能获得全局性的沉浸式体验。”尚好利说,通过数字技术搭建虚拟场景,用3D渲染技术使其真实化,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强、全方位、可切换视角、可回放的场景,并结合视觉、听觉进行很详细的服务介绍,“云拜年”“云游览”等形式的兴起,丰富了过年的形式,也让大家“就地过年”年味不减。

科技上春晚

感知中国科技“拓荒牛”

近年来,春晚越来越重视科技。今年的春晚,更是堪称史上科技属性最浓厚的一届。作为国家级的年度盛事,春晚本身也在寻求技术突破,同时,还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展示中国科技进步的使命。

早在《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介绍说这届春晚“新技术喷涌”,有多个“首次”:舞美首次采用8K超高清视频进行呈现、首次采用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在“央视频”和“央视文艺”进行首次“VR视频+三维声”直播……这多个“首次”蕴含着满满的科技力量。

春晚有几个李宇春?春晚时尚走秀《山水霓裳》播放时,网友们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节目里,一个李宇春变成8个穿上不同服装的李宇春。“我们使用了电影分镜拍摄手法和克隆加变装技术。”创意节目导演郝婧介绍,镜子成为穿越的介质,李宇春穿过镜子就到了沙漠、湖泊、麦田的场景,这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三维建模后分镜拍摄,再将克隆换装的李宇春植入到这些场景中,实现移步换景,身临其境。

节目内容上,春晚越来越重视引入具有科技含量的节目,比如刘德华、王一博、关晓彤和机器人一起表演的节目《牛起来》,其中就有大型四足机器人“拓荒牛”参演。提到四足机器人,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全球闻名,可实现跳、跑、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但我国自主研发的四足机器人也不赖,在春晚舞台上做出旋转跳跃的动作,科技感十足。

“研发四足机器人技术难点就是力控关节,力控关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电机、减速器、码盘和力矩反馈单元的选型上。”深圳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拓荒牛”背后蕴含了一系列中国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硬核技术:高性能实时主控系统、力控伺服驱动器、全动力学优化算法等,其中涉及的申请专利超2500件;未来四足机器人可以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研教育、商业服务、安防巡检等领域落地应用。

同样是《牛起来》节目,刘德华未能到现场,但在电视屏幕上,身在香港的刘德华“穿越”到春晚舞台卯榫结构的传统建筑上放歌,甚至还和现场演员同台互动,仿佛真的来到现场一般,许多观众看后感慨万分,并将话题“刘德华云录制毫无违和感”推上热搜。据介绍,《牛起来》节目中,刘德华演唱场景采用了XR技术,其作用是制造极强的空间感。XR技术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的统称,也被称之为扩展现实技术。

这一技术原理具体是如何操作的?郝婧告诉记者,拍摄是远程拍摄,在总台机房里可以实时监看刘德华整个录像过程,随时可以通话,就像在现场指挥演员动作。在拍摄的同时,依靠绿幕抠像的手段,让刘德华出现在整个场景之中;为实现刘德华与身边元素配合互动,春晚总台还将一同互动的机械牛数字化,做好了三维模型,植入到刘德华的空间里面,实现虚拟互动。总台的XR团队和AR团队互相配合,连接刘德华的空间和春晚现场空间,从虚拟过渡到现实,实现人物、道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和结合。

科技加持“原年人”

温暖了年味时光

这个春节,不少人选择留在异乡,各地交通枢纽不再人山人海,科技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和保障,让牛年春节一样充满魅力、“热气腾腾”。

从2月9日到春节期间,铁路南京南站的北广场两侧共有16组互动式投影设备,每天18点30分至21点30分,配合音响效果,1000平方米的广场地面上会出现浪花翻腾、红枫落叶等效果,市民和游客来往之间,不仅可体验脚底生花,还会听到阵阵“鞭炮”声响。

“有了互动式投影,等车的时光也变得生动有趣了起来,不必枯坐看手机打发时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袁伟伟介绍说,这种虚拟现实技术与行为识别技术在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通过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再对用户的影像进行分析,综合运用图像处理中的各种智能算法,识别其动作给出相应的系统响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声光电手段,带给用户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为避免聚集用餐,铁路南京南站还配备了智能取餐柜,采用24小时不间断紫外线杀毒模式,保温保鲜。旅客通过手机下单,到车站后便可到智能取餐柜自助取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各种“高大上”的机器人在全国机场、火车站、商场、景区、酒店“撸袖”上阵,走进火车站、机场、商场的大门,人们先“邂逅”的往往是智能测温机器人,提供测温、消杀、设备检测等各种安全保障;在南京新街口各大商场内,造型憨憨的机器人热情地在客流中往来穿梭,随时为顾客提供咨询指引、互动娱乐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

袁伟伟告诉记者,智能测温机器人运用红外探测技术,不仅能够在复杂场景中同时对多人进行温度监测,还能够自动统计已筛查人员数量,检测来访人是否佩戴口罩,具备移动消毒功能,进行复杂场景的智能监控,方便进行各项大数据分析,“春节期间客流增多,智能测温机器人通过多项智能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大大减少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测温的人力成本,助力大家过好安全团圆年。”

VR沉浸式过山车、“魔镜”声控立体烟花、机器人写春联挂灯笼……酷炫的科技元素,正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

科技在尽展魅力的同时,也在为人们带来情感满足。留在异乡的游子们有的用百度地图的“街景时光机”看看家乡、看看怀念的地方,化解乡愁,有的则用微信推出的“群聊炸屏表情”“定制拜年红包封面”等产品,向亲友们花式拜年,一解思念之苦。

“打开街景图,直接搜到了我读高中的学校,浏览全景,好像回到了读书的时光。”河北籍的南京大学生张贺因为疫情不能回家,通过“时光机”按钮,他一下子回到了充满回忆的中学校门口。潘萌萌在苏州工作了10年,今年第一次没回高邮的老家,通过街景图“云回家”的她,看着家乡街边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店,点击留言道,“突然发现这个城市真好,无论到哪都恰到好处。”浏览着相同地点的留言,她惊喜地发现很多老乡都在“云分享”着共同的年味时光。

记者手记 >>>

让情感诗意抵达

牛年春节,“原年人”成为网络新词:就地过年,不仅是集体意识极强的中国人顾全大局的自我选择,也是对“年”这个古老中华文化价值解读的时代更新。而科技,成全了其中的情感抵达。

时代演进,习俗变迁。手掌中的文博科技祈福庆新春、春晚技术传递中国科技新腾飞、生活里的科技范如影随形……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年味中蕴含更多科技感、呈现更多时尚范,也让人们寻回春节新的仪式感,丰富了中国年“团圆、祈福”的精神内涵。

科技不仅传承文化、温暖年味时光,更在日常的人文联姻中回答人类的终极追问:科技与人文如何联姻?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一对羽翼:科技与人文。从茹毛饮血到信息时代,人类不断受益,也不停迷茫。科技腾飞是要物化人类情感、异化人类生存、吞噬人类自由,还是最终抵达“诗意的居住”?

“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人类不断在平衡中回答自我考问:决不是简单地抛弃现代科技文明回到原始洪荒时代,而是加速科技与人文的联姻,让至善至美成为科技的起点与终点,让科学理性为人文的实现加持护航,唯其如此,才能构建共生共赢的臻美图景。

编辑:徒滢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