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要闻 > 正文
2025年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江苏如何实现?
2021-11-10 17:04:00  来源:交汇点

近日,《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11月9日,省文旅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两份规划进行了解读。

虽然面临疫情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两份《规划》仍透出满满信心,将力争打造“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推动“从文物资源大省向文物保护利用强省”迈进等作为主要目标,对“水韵江苏”如何打造成令人神往的“诗与远方”进行了详尽部署。

瞄准“世界级”,布局“两廊两带两区”文旅新空间

作为江苏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组建后编制的首个综合性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质旅游产品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美的江苏”重要窗口,江苏建成文化建设高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推动江苏成为水韵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力争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6次左右、居民人均外出旅游4.5次左右、旅游业总收入1.7万亿元左右。

“规划将优化文旅空间布局摆在显著位置。”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钱宁说,《规划》突出江苏“水+文化”鲜明融合特质,首次提出以江海河湖为脉络,以省域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谋划建设“两廊两带两区”特色文旅空间体系,即六个“世界级”——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让旅游胜地“明珠颗颗镶嵌”,形成“棋盘落子式”全域诗画美境。

打造世界级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就必须提升文旅发展能级。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邵学文表示,将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在“摸清家底”基础上,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集群,比如,发展千年运河怀旧游、滨海湿地生态游、大江名城休闲游、水乡古镇风情游、锦绣园林观赏游等系列主题产品。同时,以全域旅游为龙头高标准推进各类旅游创建,进一步提高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

适应新形势,文旅业态更优质更智慧

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未来“防疫常态化”将成为新形势。这既给文旅业造成了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倒逼全省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新模式。

邵学文表示,为推动文旅产品提质扩容,“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文创等新兴业态转型升级。比如,构建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以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江南水乡、竹海茶田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水韵江苏·美好乡村”品牌集群。另一方面,加速“文旅+”,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教育、交通、体育等领域相加相融,推出更具个性化和深度体验感的网红打卡地。

疫情虽然重创了文旅行业,但也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了智慧文旅发展。

“通过科技赋能、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的重要方向。”省文旅厅科技教育处处长李明珍表示,我省将完善文旅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文旅领域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全息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技术研发;拓宽数字服务应用场景,壮大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态,积极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等产业;引导普及电子地图、语音导览、云排队等智慧化服务,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村镇和城市,“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全省智慧文旅联动共享,“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功能提升工程,推进星级旅行社、重点娱乐场所、演出经营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全省文旅资源“数字化”、文旅工作“智慧化”、公众服务“一键通”、行业监管“全覆盖”。

打造文化高地,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百姓生活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围绕助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规划》提出强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传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施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抱石风骨”“散之风神”“悲鸿风度”美术书法品牌活动,推动江苏艺术创作“高处再攀高”。

公共文化服务,则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如何让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此次《规划》提出启动实施公共文化“双千计划”,即“十四五”期间培育10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100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高效。”省文旅厅公共服务业处处长杨树发举例说,让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城乡社区,创新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文化驿站,引导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另一方面,推动文化资源和文化惠民服务嵌入旅游景区、线路、公共设施,打造自带“文化流量”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历史跨越,从文物资源大省迈向文物保护利用强省

江苏是文物大省,全省现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两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全国最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座,中国传统村落33座,国家等级博物馆70家,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江苏将重点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文物科技创新工程、文物活化利用工程、文博人才强基工程等7大工程。“‘十四五’期间,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推动江苏实现从文物资源大省向文物保护利用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拾峰说。

为了从“大”到“强”,我省对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将“再加码”,那么,该如何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呢?

围绕加强“依法保护、系统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十四五”期间,江苏将推进《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推动出台并深入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探索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机制。系统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从单体保护向群体保护转变,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本体与周边环境一体保护转变。

“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改革和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有效化解了城乡建设与考古的矛盾。”省文旅厅文物保护处处长李虎仁介绍,这次规划中强调,将推进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和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全覆盖,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基本建设考古管理体系。

拾峰表示,“十四五”期间,江苏将持续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推动文物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大运河、长江等专题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在彰显“水韵江苏”人文品牌中的支撑作用。(付奇)

编辑:韩震霞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