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网络安全 > 安全资讯 > 正文
你的信用信息安全吗? 快看!专家教你保护
2021-03-03 10:27:00  来源:扬州网

近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信用信息采集、加工等进行了规定,征信行业有望迎来又一重磅新规。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才能更安全?

明确定义

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部分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营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央行近日发布的《办法》是继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后,征信行业有望迎来的又一重磅新规。

具体来看,《办法》对信用信息做了明确规定,使征信监管有法可依。《办法》明确,信用信息指的是个人和企业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履行法定义务等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

《办法》也从保护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角度对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进行了规定。要求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不得以非法方式采集信息;采集个人信息,应当告知采集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等,采集非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企业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得篡改原始数据。

存在乱象

部分机构打个人征信业务“擦边球”

“目前,信息安全、隐私保护领域存在一些乱象,例如违规收集与使用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用户权限,超范围收集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主体下载App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近日,有215款存安全隐患问题App被勒令整改,其中包括12款金融理财类App。另有7款前期通报App存在未整改或整改不彻底情况再遭点名,其中也包括3款金融类App。

除了滥采滥用,征信数据还面临未经授权被私自查询的风险隐患。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市面上提供各种征信服务的机构五花八门,涉及业务种类繁多。

“提供征信分析、征信养护服务,不帮你处理,只教你怎么处理。”一位来自上海的卖家自称可以提供问题征信的解决方案。此外,也有商家称可提供征信恢复、修改等服务,甚至有声称可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征信修复的。

对此,《办法》明确,信息主体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自身的信用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有权向征信机构要求提供完整的信用报告,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征信业属于金融业范畴,需要明确持牌经营准则,同时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更需要加强对数据、对信息安全的保护。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不利于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扬城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而在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田地表示,个人征信业务需要持牌经营,并纳入征信监管。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业内支招

这些方法可防止信用信息泄露

“《办法》一方面保障了被征信人知情、查询、更改、删除等权利,是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延伸;另一方面划清了征信机构开展征信业务的底线,特别是提到了社会监督,是以建设信用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促进征信行业健康发展。”扬城业内人士表示,完全禁止数据采集也并不合理,也不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从保护尊重个人数据隐私的角度来看,个人隐私数据相较普通数据更具敏感性,市民更加需要注意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

那么日常生活中,市民究竟该如何避免个人信用信息泄露呢?对此,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可从这些方面着手,防止信息泄露。如尽量不要提供原件。如果没有强制性要求,请勿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原件;同时,验证对方是否可靠。在将信用报告移交给另一方之前,这是确保另一方是可信任的人的最重要的事情;贷款必须发放给正规机构。个人信用报告的提交应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只应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或相关部门的正式工作人员,不得提供给其他无关人员。

此外,也可在征信报告上做风险标注。在纸质版征信报告,个人重要信息处,手写“此征信报告仅供XX用途,他用无效或再复印无效”。对于他人不需要看的信息,可以涂抹掉。“市民需培养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面对需要提供姓名、住址、电话、银行账号等个人基本信息时切记更加谨慎。”上述人士表示。

记者 王珂

编辑:韩震霞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