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传播前沿 > 紫金e评 > 正文
“三个小故事”阐释“很有看头”
2024-03-26 22:00:00  来源:北极阁瞭望·锐见

全国两会期间,南京的博物馆成为关注的热点。

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

这“三个小故事”,跨越十余年,讲述了南京六朝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始于一场“意外”的发现,得益于精心的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

这“三个小故事”,藏着南京的博物馆怎样的“前世今生”?

▲ 六朝博物馆

故事 ①

关键词:保护

宋燕讲述的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

位于南京长江路上的六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频现社交平台的“网红打卡地”。但你知道吗?六朝博物馆的建设,纯属“意外”。

▲ 六朝博物馆

时光回溯到2007年,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拍下了原汉府街车站地块。在地块开发之前,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队依惯例进驻勘探。

在工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众多重要遗迹和遗物,特别是一处六朝时期的夯土墙遗址。该遗址墙基宽约25米,夯土外侧包砖,经考证为六朝建康城城墙遗址。

这一发现,引起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最终经多次论证,决定调整原地块用途,并进行原址保护。而六朝博物馆也由此开始筹建,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先生领衔的设计团队,担纲设计。2014年8月,六朝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走进六朝博物馆,在负一楼就可以看到原汁原味呈现的建康宫城遗址,包括夯土城墙、包砖墙以及护城壕。这里也成了网友、游客眼中的南京“宝藏”打卡点。

▲六朝建康宫城遗址

著名作家朱自清说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对南京人来说,3100多年的建城史,为城市留下的每一份馈赠,都弥足珍贵。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早已刻进南京这座城市的血脉基因。

近年来,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将考古发掘跟随建设项目展开的“被动保护模式”,变成了如今的“主动保护模式”,曾受到国家文物局的点赞推广。

明故宫皇城遗址(西南片区)、大报恩寺遗址、西街遗址、官窑山明代窑场遗址等一批有较高考古价值的大遗址,都是受益于考古前置模式,才得以穿越时空、重现世间。

在南京,越来越多的重大考古遗址,“化身”为遍布城市的博物馆。据统计,南京现有备案博物馆77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让公众有更多机会触摸历史、与先人“对话”。

▲ 南京市博物馆

故事 ②

关键词:利用

宋燕讲述的第二个小故事,是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的走红故事。

去年秋天,六朝博物馆三楼的一面落地窗,登上了热搜。网友惊叹,“一扇窗户装满了整个秋天”。很多网友、游客只因在社交平台上,对这扇“最美落地窗”的“惊鸿一瞥”,不远千里奔赴六朝博物馆。

▲ 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

这些年,一扇窗、一个文创、一件“有情绪”的文物,带火一座博物馆,甚至一座城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看似偶然,但“偶然”的背后往往藏着“必然”,若是再深究就会发现“所有的意外都是蓄谋已久”。

近年来,博物馆的火爆,紧跟着“传统文化热”的时代潮流;而能接下这“泼天富贵”的,也只有更多的匠心与巧思。

当冬意渐浓,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失去了秋色的加持,略显寂寥。然而,龙年来临前,馆里的工作人员又给“最美落地窗”贴上了“龙年窗花”。调皮可爱的祥龙、带“龙”字的南京地名和祝福语……妥妥的龙年打卡胜地,于是六朝博物馆又火了一把。

▲ 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贴上了“龙年窗花”

江左英才,斯文在兹。南京,这座朱自清笔下的“古董铺子”,默默守护着城市岁月经年的印记,悄悄孕育着最活跃的创意、最前沿的创新。“出圈”,已成为南京的博物馆的“常态”。

博物馆+城市烟火=出圈?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恐龙主题咖啡馆,时常一座难求,因为馆内有一面玻璃幕墙,可以看见古鸡鸣寺的春夏秋冬。而位于被誉为“金陵第一胜迹”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因为门口石阶“滑滑梯”承载着一代代南京人儿时的记忆,成了网友、游客千里奔赴的理由之一。

▲ 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门口石阶“滑滑梯”(图源:南京吃喝玩乐_Crush)

博物馆+科技元素=出圈?当“元宇宙”遇上博物馆,游客可以化身数字人,穿越到明代,亲手为大报恩寺建造“添砖加瓦”,和狮子、白象等神兽们共游......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全真互联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已经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

▲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全真互联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博物馆+文化艺术=出圈?位于瞻园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推出了《金陵·王府往事》实景演出,让游客可以作为“王府贵客”,跟着“家丁”,体验一场明代王府婚礼,甚至决定谁能成为新娘。

▲ 瞻园的《金陵·王府往事》实景演出

还有,被年轻人频频“炫”于社交平台的“伴手礼”——粉乎乎的南京博物院“芙蓉石蟠螭(pán chī)耳炉冰箱贴”,被称为“灵魂舞者的”的六朝博物馆“会跳舞的瓦当”......

▲ 芙蓉石蟠螭(pán chī)耳炉冰箱贴

南京的博物馆,不仅藏着这座城市3100多年的岁月,更藏着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有趣“灵魂”。2023年,拥有950多万人口的南京,全市博物馆接待游客3448万人次。

故事 ③

关键词:传承

宋燕讲述的第三个小故事,是“小青莲”小小讲解员的故事。

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从2020年起,六朝博物馆启动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邀请10-17岁的青少年担任六朝文物的讲解员和守护者。

每逢周末,“小青莲”们就会领着游客穿梭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讲述六朝往事,传承家乡的千年文脉。

▲ 六朝博物馆展厅,“小青莲”们为游客讲述六朝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而博物馆正是文化这个“根”和“魂”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南京,让青少年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有“梅园红”;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有“小雨滴”;在明孝陵博物馆,有“明博黄”;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有“小科斗”...... 2023年,南京的博物场馆组织社教活动6000多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人们在博物馆中寻求与历史的链接、与人类文明的对话,探寻着自己的“根”与“魂”。

阳和启蛰,万物生发,东方风来。无论是“最美落地窗”带火的六朝博物馆,还是“马踏飞燕”玩偶带火的甘肃省博物馆,抑或是“无语菩萨”带火的中国陶瓷博物馆...... 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书写崭新的故事。

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把博物馆事业搞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江宁织造博物馆

在宋燕看来,博物馆不应是“高冷”的存在,应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她说:“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探索用年轻的方式讲好文化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去。”

确实,当人们追捧一件文创,或爱上一座博物馆,其实都是在表达一种文化情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信和尊重。

有资料显示,六朝时期的南京,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曾经与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文有脉,行必远。

擦亮“最南京”的文化IP,驶入城市文化竞争的快车道,“博物馆之城”南京,也必将焕发出更绚丽的时代光彩。(张鸿燕)

编辑:徐洁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