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地方E声音 > 宿迁 > 正文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人才关键支撑
2024-08-05 17:27:00  来源:宿迁日报

齐娜

2024年5月30日,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召开,就“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全面部署。全会指出:“要做强人才队伍关键支撑,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进培育,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造就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性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做好人才工作,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人才支撑、注入人才动能,是省委提出的“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题中之义。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人才活力和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准确把握人才工作机制的破与立,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创新,打破人才工作机制束缚,从而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和效能。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人才培养的政策、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共建育人平台,共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育质量。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要拓宽人才引进的手段和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并重、本地异地招引并行,将视野扩大到全国更大范围乃至全球,以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引才政策吸引全国和全球人才为我所用。三是完善人才使用机制,破除“官本位”“五唯”传统思维,以放权、赋能为改革主线,给予人才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大的舞台和发挥空间,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以更包容的氛围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健全按要素贡献分配机制,激发知识、技术等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四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在横向和纵向上破除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让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给予人才更大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人才以技术入股、项目加盟等方式进行柔性流动,支持校企开展共建项目,打通人才在校企间流动的渠道,做到“不在校也能考核、不离职也能入职”“不挪窝可挪活”,以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资源和力量。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开拓更加多元的引才渠道,更广泛地挖掘人才资源,重点关注三类群体。一是在外的本地籍科技人才,由于本地籍人才返乡就业后会相对稳定,跳槽离开的概率也更低,因此要加大力度搜寻招募本地籍人才,以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本地籍人才回乡就业。二是名校优生,应基于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学科优势,制定引才清单,从全国名校优生库中选拔本地所需人才。三是海外优秀人才,要主动去海外招聘,并加强与海外人才市场的沟通合作,及时获取海外人才信息,同时要解决好海外人才的出入境、居留等问题。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是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培育方向,培养能够实现原创性突破、能够服务于经济主战场、能够投身于国家急需领域、能够服务于人民健康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二是分层分类做好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多方面人才。首先需要“高精尖缺”战略人才的核心力量,要扎实推进“强基计划”,并在核心、尖端、前沿技术等领域部署启动人才培养专项,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人才;其次需要大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要不断调整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让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产业和民生需求;最后还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力量,要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教育水平,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三是以全球视野,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加强国际交流,善于学习借鉴海外先进经验、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人才服务和保障。一是注重服务保障的全面性。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要解决人才住房、社保、子女入学等基本生活问题,为人才能够“乐业”打好“安居”基础;在学习工作需求方面,通过开展人才教育培养、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人才持续学习、互相促进、产出成果;在价值实现需求方面,要营造公平公正、专业导向的发展环境,让优秀成果能够受到重视,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让真正有本领的人才有机会干事,并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强化服务保障的精准性。要将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种类,分门别类地提供服务保障,同时要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为人才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精准回应人才痛点,还要强化用人主体责任,推动用人主体为本单位人才提供最适宜的服务保障。三是服务保障要突出重点。青年人才处于科技创新的最佳年龄,但生活压力却相对较大,因此要重点关心青年人才,在待遇、住房、父母养老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四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人才工作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还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更多人才类金融产品,并通过税收政策等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增加投入。五是强化法治保障。要通过完善人才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要以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解决人才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党校)

编辑:夏禹玮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