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7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开,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谋划实施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地位,凸显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旨在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要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持续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
新质生产力贵在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营商环境是企业能否创新的关键。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的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一盘棋,积极探索全市域统筹、差异化配置、市场化交易、内生性挖潜的要素保障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集聚,支持园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先行一步。要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宽容、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让企业创新动力不断涌流,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要致力打造“服务最专业、干部最担当、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深入抓好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10条的全面落地见效,有效助力广大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
人是生产力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核心支撑,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要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着力形成“人才培养集聚—产业优化升级—城市功能完善—承载更多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新力的群体,要不断丰富拓展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内涵和推进举措,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梧桐专项”,扎实推进青年人才“聚泰”三年行动,积极探索“人才飞地”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闭门造车”,深层次改革要与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药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船都”,建设风光秀美、宜居宜业的“长三角大花园”,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更大范围内用好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广阔市场和丰富场景,在扬优势、补短板中拓展空间、提升能级。我们要把泰州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利用好我市的自然禀赋和地理位置,抓住诸多国家战略在我市交汇叠加的机遇,积极谋划、敢为善为、善作善成。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们要把握好“先立后破”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实操导向,拿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