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地方E声音 > 泰州 > 正文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 提高网络育人能力
2024-09-24 15:30:00  来源:泰州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网络思政工作的规律和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打造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的网络育人平台,不断强化育人意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本期《青年思享汇》选发该校部分教职员工网络思政育人体会文章,探讨和总结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实践,为不断提高学校网络育人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下好网络思政“一盘棋”

□周学元

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切实提升网络育人能力的必然选择。我校在铸魂育人上“布局”、在知农爱农上“绘谱”、在三全育人上“落子”,以“一子落”而带动网络思政工作“满盘活”,着力培育青年学子的爱国心、报国志、强国行。

善布“铸魂育人”棋局,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信仰信念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根基深不深。借助网络媒体可以厚植学生的思想理论根基,进一步领悟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思想伟力。近年来,学校不断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载体、新形式,让微课堂、短视频、H5等技术在思政课中得到运用,为学生提供24小时全天候课程学习交互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极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走心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等经典理论著作经过学校老师们的含英咀华和深度加工,正以系列微课、动画和短视频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同学们。

善绘“知农爱农”棋谱,展现农牧特色办学方向。今年以来,我们组织牧院学子组建剧组,赴兴化市永丰镇拍摄思政课原创微电影《游“虾”惊梦》。整个拍摄过程,学生团队自主完成脚本设计、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师生共同参演、各司其职。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选题背后的理论知识、社会背景、故事前因后果等。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真心真情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人物的心理、行为、精神生动演绎出来,受到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

去年,学校推送的思政微电影《来自星星的礼物》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校将继续把微电影创制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有力抓手,为牧院青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插上网络的翅膀,进一步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大业。

善落“三全育人”棋子,推动网络思政融入日常。今年,学校成立校级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将线下阵地建在学生“一站式”学生社区,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共建共享,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网络思政工作融入日常、做在平常。

学校在社区内定期开展网络思政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交流的“大讨论”,不断激活网络育人的源头活水;广邀优秀校友、劳模工匠和技术达人举办“大讲堂”,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通过“网络思政大讲堂”分享成长经验与感悟,以真人真事滋润学生内心;利用社区宣传橱窗、道旗等载体,广泛宣传大学生必备网络素养和网络文化作品制作技巧,组织校园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大比武”,引导学生从“知网懂网”到“善于用网”,积极参与优秀网络原创内容创作。

(作者系学校党委宣传部干事)

“网”学生身边走

“连”学生心里去

□胡亚晖

互联网时代为上好学校思政课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从前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生追求”,现在是“一块屏幕一根网线一生探索”。要想让学校思政教育在网络上生根、开花、结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不断突破线下小课堂的束缚、局限,在网络大课堂上展身手、亮水平。

占领网络思政新高地,把握主流媒体话语权。网络空间是新时代价值引领的新场域,思政教师要主动占领思政教育的新高地,深入研究学习网络育人的新路径,尤其是在主流媒体中汲取能量、散发热量、形成“向量”。网络丰富了思政课载体,思政短视频等以特有的视听表现形式,增添了思政教育活力,扩大了思政教育辐射面。网络传播速度快,学生喜闻乐见,让学生从被动受教育变成主动去接受,让思政课更有温度,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网络是把“双刃剑”,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意识形态斗争,思政教师要加强政治引领,明确价值导向,确保与时俱进。

拓展数字化资源,建设思政资源库。数字时代,为学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建设优质思政资源库提供了重要机遇。教师要当好资源库建设的作者、编剧、制片人,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编剧成为导演、演员,在实践中感受,在角色扮演中深入情景,用生命感动生命。

通过大数据数字赋能,掌握新时代流量密码。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相融合,通过大数据数字赋能,掌握新时代流量密码,推进网络育人工作走深走实。要利用好现有平台定位青年集群。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思政工作就在哪里,除了使用校内在线课程平台、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校园公众号等便捷操作平台,还应该将思政资源投放于“两微”一端,精确定位青年集群,通过大数据画像分析,有利于快速掌握青年思想动态。要把握好思政内容,掌握用户需求。发挥好网络空间的思政育人规律,在动态中检测数据变化,分析用户偏好,借助“文、图、视、音”的力量,做好青年价值引领。要构建好成果检测多元评价体系。要将思政成果检测评价的主体,由学校延伸至社区、企业、社会等地,引导学生锤炼本领,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打造“融媒体+”思政体系

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

□李新苗

面对数字时代育人环境的新变化,我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高校思政新挑战,将办好融媒体中心作为推动网络育人的重要抓手,将网络宣传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深耕内容创作、挖掘先进典型、彰显农牧特色,构建网络育人媒体矩阵,打造“融媒体+”思政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

高举旗帜,深耕内容创作,强化思想引领。学校融媒体中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活教材,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学党史 悟思想”“夜读党史故事”“主题教育”等红色专栏,“爱国奋斗”网络思政课的全网累计互动量超10万;抓住各类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在微信、抖音平台策划开展“我和国旗合个影”“红色菁英宣讲团”“宪法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创意主题、创新形式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校园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

创新联动,构建媒体矩阵,凝聚育人合力。学校以“共建、共享、共融”为建设思路,成立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构建思政育人网络平台,统一部署网络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大力推动新媒体中心向融媒体中心转变,逐步整合校内各级各类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体资源,建立健全立体式校园网络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传播特色,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强网络育人队伍,组建校院两级网络管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师生骨干上下协同,内容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全媒体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荣获中国青年报“2022-2023年度全国优秀职院可视化融媒团队”称号。

挖掘典型,讲好牧院故事,传递前进力量。坚持走近典型人物,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以小见大、春风化雨感染学生。融媒体多平台报道身患重病却依然坚守讲台的“中国好人”吴敏秋教授,弘扬其高尚师德,为学生点亮前行灯塔;关注立足教书育人本职,奔走鱼病防控一线,江苏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圣,宣扬劳动至上,让劳模工匠成为典型;开设“校友访谈”专栏,发布《功夫汪CEO王俊杰的创业故事》《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校友姚竹青》等系列作品,聚焦优秀校友,用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让青年影响青年,彰显同辈引领作用,用身边牧院学子事迹激励更多学生用奋斗绘就青春底色。

彰显特色,厚植爱农情怀,强化网络育人。学校融媒体中心始终围绕“强农兴农”使命,聚焦一线师生,充分挖掘学生工作亮点。在“两微”平台开设“青春三下乡”“高校动态”栏目,多层次宣传学院暑期“三下乡”“‘小农蚁’电商助农”“‘河小青’在行动”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力量,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深入人心;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首届“和美乡村”抖音短视频大赛,吸引全校1000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收集短视频作品200余件,让广大师生在参赛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作者系学校党委宣传部干事)

推动网络思政育人“入心田”

□黄雪颖

讲好新时代网络思政课,需紧跟时代脚步搭建网络思政平台,聚焦青年学生构建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内容创新拓展思政育人资源,做好思想引领,丰富价值涵养,不断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

紧跟时代脚步,搭建网络思政育人新平台。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回应时代挑战,充分认识网络育人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思政育人“云平台”,是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融合各平台的优势,让更多的育人主体加入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中来。要加强主阵地建设,主流媒体、“三微一端”、精品课程等都要坚持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相结合。要加强各种平台的合作和共享,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打造网络思政育人云平台。

聚焦青年学生,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网络思政工作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找准青年学生的需求点和关注点,才能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正能量。要发挥网络思政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洞察青年学生的情感诉求,利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从内心深处打动青年、激励青年。要以青年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把握青年思想行为特征,精准滴灌,润物无声。要用好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官方媒体平台,运用网络语言创新思政育人表达,以直观、易懂、通俗的语言,激发网上青年正能量。

坚持内容创新,拓展网络思政育人新供给。将网络育人效果落到实处,关键看内容。要善于通过内容创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断拓展网络思政育人新供给。网络思政育人内容创新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国史、时事热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触发学生真情实感,解决学生疑问困惑,加强学生情感联系。要创新内容展现形式,积极采用图片、音频、视频、漫画等形式,制作易懂易理解的育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推陈出新,打造一批有意思、有思想、有深度的网络思政育人作品。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推进数字思政建设

提高网络育人能力

□申慧

数字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新形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运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以数字技术推进高校网络思政创新发展,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为主要代表的网络思政工作人员是网络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全面提升其网络素养尤为重要。一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学习培训。通过制定数字人才培育方案、搭建教师发展数字平台、开展数字专题培训、观摩技术应用活动等措施,激发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二要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在对校内思政教师进行数字化培训的同时,应积极引进专业的数字技术人才从事思政工作,或聘请相关专业专家对思政工作进行指导,创新思政工作手段和模式,整体提升思政队伍数字化素养。

建设网络思政平台,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数字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工作,既拓展了思政工作的育人场域,又为思政教育实现精准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调整优化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教学路径并评估教学效果,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针对性。二要打造校园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利用现有的青年活跃度较高的网络平台,如快手、抖音、微信等,建立学校官方账号,并依托在线讨论区、社交媒体平台等功能板块,定期发布思政教育内容、热点解读、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看法,通过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切实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

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丰富网络产品供给。网络是育人的新手段,育人是网络思政的根本目的,当代青年是网络的“原住民”,缺少了“网络”这个工具和手段,育人将失去一个有效的载体和依托。一要建设高校思政数字资源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文、音频、漫画、视频等形式,建设一批优质线上资源,并对多种类的资源进行搜集整合,建立以教学视频、思政课课件、微课、微视频、文献资源、电子图书等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库,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着力打造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搭建数字教学平台,加强交流,通过在线慕课、直播课程、专题研讨、同课异构等方式进行协同备课、经验共享,汇集各领域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推动教学资源的传播更新,在开放共享中推进知识、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发展。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矩阵

□裴子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用好传统教育平台,更要积极学习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传播矩阵。

充分利用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专业论坛,依然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党的最新理论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分析以及党史、政策解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话语传播具备权威性、专业性和可靠性。思政教师可以在这类平台上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讨论,加强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引入在线问答、讨论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加快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和B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适应,加强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至关重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教育者可以利用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通过精准的话语推送,在广泛的网络平台上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

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发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抓住线上话语传播权,更要重视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现网上和网下的协同发力。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社会热点话题和典型案例的讨论,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样,通过结合线上讨论和线下实践,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实践反馈,不断优化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通过多元话语传播场域的占领,可以构建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矩阵。在这个传播矩阵中,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确保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整合各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共享优质资源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还能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充分利用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新媒体的优势,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编辑:夏禹玮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