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福和村
大理州洱源县是云南网信办扶贫挂钩点,自挂包以来,云南网信办为洱源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先后派出68名挂钩帮扶干部,投入和引进资金600多万元,为洱源县脱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2018年,洱源县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未脱贫2户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03%。面对洱海保护和脱贫两场硬仗,云南网信办指导洱源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走出“生态+扶贫”的模式,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良好局面。
洱源县自然资源丰富,为加快水源保护,全面推动环境保护进程,加大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坡地生态治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已建成人工湿地2.43万亩,建设生态隔离带土地2.3万亩,人工造林4000亩,绿化造林0.73万公顷,全县林草覆盖率达68.4%。洱源县还全面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政策,从贫困户中聘请154名生态护林员、88名扑火员,带动部分贫困家庭实现稳定增收。
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越保护越发展”的良性循环。云南网信办挂联洱源县的定点扶贫点福和村,村集体经济名列全乡前列,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通过扶贫项目和生态补偿项目,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建档立卡贫困户龚建发介绍,在生态补偿中,政府给每户村民免费发放电饭煲、电磁炉、电炒锅,为安装太阳能的农户每户补助1000元,现在,烧水、做饭清洁又方便,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上山砍柴了。村里“保护生态、永不砍柴”的公益亭已建成五年,村民们告别了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习惯,靠产业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龚发元和其他几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被聘为村里的环保员或护林员,每天收集完垃圾巡完山,都可以回家干自己的农活,每月能增加800元的稳定工资性收入。“一年下来,光这笔收入就差不多有一万元,生活改善了不少。”龚建发乐呵呵地说道。
“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以加强生态建设不断巩固脱贫成果:采取“龙头企业+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水稻+”“烤烟+”等模式,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梅果、中药材、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中药材2.6万亩、油菜0.49万亩、蔬菜3.17万亩、烤烟4.34万亩、辣椒1.49万亩、大荚豌豆0.35万亩、优质饲草料1.41万亩,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盘活了贫困群众特别是搬迁群众的农村林地、农地、宅基地资源;培育了一批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尤其是易地搬迁人口就地就近就业难题,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让搬迁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开展“小手拉大手”生态与脱贫主题活动,通过一篇作文、一次演讲、一个舞蹈,让娃娃们回家给家长布置“作业”,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强、诚信和对党的感恩意识、爱护环境保护意识,着力破除脱贫攻坚工作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等靠要”等懒汉思想,树立感恩政府、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
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双赢既是当前的治贫之举,更是长远的固本之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带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把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带动群众不断增收;把特色产业培育与群众素质提高相结合,带动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生态脱贫相融共赢、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