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妈,你到家啦?腿还舒服吗?”
“我到家了,他们一直把我送到家里送上楼……”
8月5日12点刚过,得知母亲孙后梅安全到家的消息后,顾女士拨打了她的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的母亲声线柔和、情绪稳定,顾女士悬了近一周的心终于稳稳地放了下来。
从了解困难到解决问题,一周不到的时间里,这位因疫情被“困”在南京、无法返家的淮安老人孙后梅,在南京、淮安两地“城市接力”下,通过全程闭环式转运安全回到了家中,这一“爱心接力”后,折射出疫情严格防控举措下,流淌的浓浓人文关怀与温情。
出院后的老人“返家难”
时间倒退至7月中旬。
7月15日,家住苏州的顾先生带着母亲孙后梅抵达南京,次日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南京邦德骨科医院就医。今年65岁的孙后梅,曾深受双膝关节疼痛之苦10余年,严重时疼痛到无法行走。
按照治疗方案,孙后梅在7月23日进行了左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儿子先行赶回苏州,女儿从淮安市金湖县赶来,陪同母亲完成手术。7月26日,女儿因工作事务返回淮安,留下16岁的侄女陪床照顾奶奶。手术后,孙后梅恢复状况良好,经过医院诊断,可以于8月5日正式出院。
然而,出院,并不意味着能够回家。
按照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离宁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从南京市到淮安市金湖县,并无直达的交通方式。而尚在术后恢复期的孙后梅,也并不能长时间久坐。
女儿返家后,因金湖县当地疫情防控政策,需要居家隔离14天,父亲与儿子也都在苏州无法赶来。眼看母亲出院时间在即,却无法回家,顾女士与家人心急如焚。在尝试了顺风车、大巴车、私家车等多种渠道无果后,她在微博上浏览到南京发布的微博号,尝试留言求助。
7月31日17点30分,顾女士在南京发布微博号对话框里打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妈妈15号在南京入院治疗膝盖置换手术,大概还有6天出院,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家。我是26号回家的,现在社区通知全家居家隔离14天。坐标江苏省淮安市。”
一条留言背后的“奔跑”
“一开始,我其实是没抱希望的。”顾女士说。16分钟后,南京发布微博后台工作人员有了回复,“您好,我是南京发布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您发的微博,请问方便告知您的称呼、联系方式和所在社区吗?我们立即将问题反馈至相关部门。”
留下自己与母亲的信息后,顾女士燃起了一丝希望。而在近200公里开外的南京,这条信息已迈开了“大步”,在多个部门条口间进行传递。
收集需求后,南京发布一方面与玄武区对接联系,玄武区委网信办、区卫健委迅速核实情况;另一方面,南京发布与淮安发布联动,与淮安网信办与金湖县委宣传部、卫健委取得了联系。
进一步核实两地防疫与转运要求后,8月1日,玄武区卫健委与金湖县卫健委达成一致,最终确立以两地“接力”的形式,通过全程闭环式转运,将老人从南京送回金湖县。玄武区卫健委随后与南京邦德骨科医院取得联系,告知了家属需求,医院主动提出,愿意派车护送老人。
8月2日15点47分,玄武区卫健委联系顾女士,传达了这一解决方式。顾女士当即将好消息传给了同样焦急等待的母亲与侄女,“别担心,你们能回家了!”
8月4日,孙后梅与孙女进行了最后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健康码也为绿色,满足离宁要求。查床时,孙后梅的主治医生、南京邦德骨科医院关节中心副主任李建伟向她耐心嘱咐了术后修养的禁忌,安慰道,“别担心,我们会一起把你送回家。”
两地“接力”连起回家路
8月5日6点多,孙后梅早早就起了床,收拾随身携带的物品。“奶奶一晚上很激动,都没怎么睡。”孙女说。刚过9点,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孙后梅两人办理完出院手续,来到一楼大厅,司机已经驾驶着一辆白色商务车在楼下等候。
“姑姑,我们准备出发了。”9点40分,侄女给顾女士发送了一条信息。为确保患者行程中的安全,主治医师李建伟也上车随行。车上还有一名同一天出院的金湖县患者王益国,他也将与孙后梅一起踏上这次回家之行。
经过1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11点20分,车辆抵达了金湖县收费站。在收费站附近,金湖县卫健委安排的医护人员逐一查验了车内人员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苏康码绿码后,将孙后梅快速转移至另一辆车中。
短暂交汇后,车牌号首位为“苏A”与“苏H”的两辆车分别调头,医院车辆就地折返南京,另一辆车则接过“交接棒”,继续将孙后梅送回金湖县家中。同行的患者王益国也被亲属接走。
“到哪里了?”“还有多远?”一路上,顾女士跟母亲保持着联系,询问车辆的最新动态。中午12时许,孙后梅平安回到金湖县的家中,顾女士才给母亲打来了电话。
“从网上求助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南京和淮安政府部门给我的温暖。”顾女士说,此次母亲能够这么便捷的返家,离不开两地政府的热心帮助。
困扰母亲多年的腿脚毛病解决了,人也平安回家了,顾女士已经与母亲轻松聊到疫情后的安排。“之前因为病痛,母亲很少出门,现在腿好了,等疫情结束后,我也想带着母亲到南京走一走、看一看。”顾女士说。